將“風”“情”兩字融為一體(背景作品名為《谷氏簡詞-人的研究系列#5風情》),是谷文達擅長的藝術創作方式。他一直將中國水墨的當代轉換視為自己的責任。
  錢東升 攝
  谷文達
  最活躍的華人藝術家之一,與徐冰、黃永砯、蔡國強並稱“中國實驗藝術四大金剛”。1955年生於上海,198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,後留校任教,1987年移居美國紐約,現為職業畫家,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、畫廊舉辦展覽。代表作包括偽文字系列《遺失的王朝》,人發系列裝置藝術《聯合國》。1998年底,谷文達“蛻變與突破:華人新藝術”大展在紐約開幕,其作品《天壇》登上1999年3月《美國藝術》封面。
  上世紀80年代,在轟轟烈烈的85美術新潮運動中,美術群體在各地涌現,國畫系出身、陸儼少得意門生——谷文達,以個體戶身份開始了對傳統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的雙向批判,被恩師稱為“野馬”。
  憑藉破壞欲和懷疑主義,谷文達讓水墨與裝置、行為結合,產生“水墨煉金術”。作品《兩種文化形態雜交的戲劇性》、《遺失的王朝》中,谷文達創造性地用偽文字、錯字和非常態文字形成的觀念水墨藝術,奠定其實驗水墨先鋒的地位。
  1987年去紐約闖盪西方藝壇時,谷文達便發出吶喊:“在高的前衛行列,那兒將有我的名字,一個從中國來的藝術家!”在英美新國際主義之下,谷文達運用一位中國藝術家的智慧對文化、種族進行反思。他創作了一批《血之謎》、《生之謎》、《聯合國》、《碑林——唐詩後著》等作品,谷文達與蔡國強、黃永砯、徐冰一起,被冠以“海外四大金剛”“實驗藝術四大金剛”的頭銜。
  當然,質疑也圍繞著谷文達,其中以中國符號取悅西方世界似乎是“四大金剛”都要面臨的。對此,谷文達處之坦然,“作為一個中國人,為什麼那麼怕中國元素?”
  作為一名文化遷徙者,中國藝術家在海外有三種選擇。第一,作為中國文化代言人;第二放棄自己,完全西化;第三做東西方之間的交流。但谷文達說他要超越這三種選擇,《聯合國》幫他做到了這點。
  如今的當代水墨熱下,谷文達成為座上客。12月3日北京匡時秋拍中,谷文達創作於1986年的《兩種文化形態雜交的戲劇性B1-B3》以1495萬元成交,創下其個人拍賣紀錄;而12月18日,劉驍純策劃的當代水墨展將展出谷文達新作。
  如今,功成名就的谷文達在外界看來似乎有所退縮,失去了前衛的批判性。近兩年更面臨強烈的資本裹挾。谷文達流露出一種自省,“我做當代藝術是從水墨跨越到當代藝術,從中國跨越到西方。這就是我的本錢,也是我的運氣。”
  (下轉C特15版)
  人物採寫/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
  圖片由谷文達工作室提供  (原標題:谷文達 中國“野馬”跨越世界文化“草原”(1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r66srdsl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